[前言]多年来,商业秘密司法保护中的权利人败诉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商业秘密作为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权利,有效的司法保护并不是那么轻松。2023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发布的相关典型案例同样反映了这个现实存在。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侵犯激光削波装置商业秘密案
基本案情:
原告: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被告: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王某等3人
被告王某等3人原系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某光电公司)员工,离职后成立某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某激光公司)。某光电公司主张,王某等3人将在某光电公司任职期间获得的“激光削波装置”技术信息及经营信息(简称涉案信息)披露给某激光公司使用,并申请专利的行为侵犯了某光电公司的商业秘密,故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请求判令某激光公司、王某等3人停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赔礼道歉,并连带赔偿经济损失220万元、合理开支35万元。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光电公司所主张的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因未采取合理保密措施而不构成 2019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简称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四款所指的商业秘密,故判决驳回某光电公司的诉讼请求。一审判决作出后,各方当事人均未提起上诉。
2019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审判程序中,商业秘密权利人提供初步证据,证明其已经对所主张的商业秘密采取保密措施,且合理表明商业秘密被侵犯,涉嫌侵权人应当证明权利人所主张的商业秘密不属于本法规定的商业秘密。
上述法律规定中举证责任的转移,以商业秘密权利人就其对所主张的商业秘密采取保密措施为前提。而且,商业秘密权利人举证的保密措施不是抽象的、宽泛的、可以脱离商业秘密及其载体而存在的,而应当是具体的、特定的、与商业秘密及其载体存在对应性的保密措施。某光电公司提交的劳动合同、《员工守则》《保密管理制度》等证据无法证明系针对涉案信息采取的有针对性的保密措施,不属于合理的保密措施。此外,承载权利人商业秘密的产品一旦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就在物理上脱离了权利人的控制。尽管产品买卖合同上约定了买方不得擅自拆卸、仿制及转借卖方所售产品,但此类条款仅具有约束合同相对方的效力,不具有约束不特定第三人的效力,不能排除涉案信息被不特定第三人获取的可能性。因此,在案证据不足以证明某光电公司就涉案信息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案无法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举证责任转移。综上,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定,某光电公司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涉案信息构成 2019 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四款所指的商业秘密。
拾遗解析:
我们认为,商业秘密权利的非公知性中的保密措施与秘密性同等重要。它直接影响商业秘密权利是否成立。因此,如何采取与其商业秘密商业价值相适应的合理、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的保密措施,必须引起权利人的重视。实践中,权利人未能就商业秘密采取与其商业价值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合理保密措施情形,十分常见,应当引起足够重视。有针对性合理保密措施的本质在于,权利人应当通过专业知识产权律师系统规范有效持续性的构建商业秘密权利体系,设置并监督执行与其商业价值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的合理保密措施。保密措施初步证明责任的痛点要求,权利人必须构建系统性针对性强保密措施,持续监督执行、注意留痕,才能解决举证不能的问题。